兩岸的教育交流搭建起學生、教師、學校全方位交流的網路,中國大陸為臺生提供了平等的求學機會以及良好的求學環境,也為臺籍教師打造一系列發展平台。

不僅如此,兩岸各大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十分頻繁,廈門理工學院等中國大陸高等院校也與臺灣大學聯手,合辦教育。兩岸合辦教育已經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兩岸的教育交流正在不斷深入,隨著中國大陸為臺灣人出臺更多的便利政策,越來越多人登陸學習、就業。

 

合辦院校加深教育交流

  

說起兩岸教育交流,閩臺合辦學院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。閩江學院的海峽學院、廈門理工學院的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,在福建省兩岸合辦教育中並不少見。在兩岸教育界人士看來,這樣的辦學方式,不僅能夠促進兩岸的教育合作,還有利於兩岸的青年學子深入交流。

世新大學、銘傳大學等臺灣的大專院校,與福建的許多大專院校都建立合作關係,活躍在兩岸教育交流的前沿。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介紹說翻譯社,過去由於教學環境不同,兩岸學生也需要瞭解兩岸的關係,除了合辦院校之外,雙方學生、老師還定期進行短期互訪,互派交換生學習交流,同時雙方圖書館建立合作系統,共用資源,積極交流、相互借鑒。

在閩臺合辦的學院裡,學生們接受的是最鮮活的教育。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院長郭肖華介紹,「31」對接模式是閩臺合辦院校中常見的模式,即學生在中國大陸的大專院校學習三年,最後一年則到臺灣交流學習。

隨著兩岸教育交流的不斷深入,閩臺合翻譯社辦院校的合作模式也不斷演化。「現在許多院校都在嘗試『4+0』的模式。」郭肖華說,所謂「4+0」指的是大學四年都在中國大陸大專院校讀書,但植入臺灣課程體系,專業核心課的老師也由臺灣合作大學選派。

在陳清河看來,「4+0」的模式更有利於兩岸學生的交流。「原本『3+1』是把中國大陸的學生帶到臺灣,現在除了這種方式之外,也把臺灣的教師和學翻譯社生帶到中國大陸來,這種雙向交流的方式,讓青年學子以及兩岸的教育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。」對於這樣的改變,陳清河十分看好,他認為兩岸教育界必將從各自需要出發,深化在辦學理念、課程設置、辦學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。

  

臺籍教師在中國大陸有獲得感

 

近年來,在中國大陸的教師隊伍中,出現不少來自臺灣的博士,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,更是臺灣博士登陸任教的首選。

近日,福建省教育廳提出,從現在起到二○二○年,福建省要引進一千名滿足自貿試驗區和產業發展急需人才,培養需要的臺灣優秀教師到福建的大專院校翻譯社任全職教師。此消息一出,許多臺灣大學教師和年輕學者心動不已,意欲登陸。

「在得知這消息後,我在臺灣的許多朋友都在向我諮詢中國大陸的相關情況,想要來這裡發展。」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任教的臺籍教師古曉梅說,翻譯社隨著臺灣少子化現象發展,臺灣的教師資源已經供過於求,很多優秀的教師無用武之地,正是看中了廈門的發展前景,古曉梅毅然登鷺。

像古曉梅一樣,因追求發展而到中國大陸的臺籍教師和青年學者並不在少數。來自臺中的陳經超現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,到廈門翻譯社十多年的他見證了兩岸教育交流,也親歷中國大陸對臺籍教師提供的種種便利。「我的緣分在這邊。到中國大陸之後,我的生活越來越好,路越走越寬廣了。」陳經超感歎道。

陳經超介紹說,福建制定相關政策,分別在兩岸設立四個閩臺大專院校師資培訓中心,從職稱評定、崗位職數、證書認定等方面,為臺灣人在福建從事翻譯社教育合作活動創造更多便利。此外,有關部門開放在中國大陸工作的臺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,讓陳經超倍感暖心,「這讓臺灣到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和學者,有了經費支撐和政策照顧,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」。

臺灣教師普遍認為,中國大陸的教育行業和重點院校職缺多、升遷機會大、研究經費有保障,與臺灣相比能夠獲得更大的保障和更多機會,有實實在翻譯社在的獲得感和現實感。未來,將會有更多臺灣的教育人才以及年輕學者登陸發展。

 

獎學金激勵臺生登陸求學

 

「這個政策對我們來說,有很大的激勵作用,相信會吸引更多的臺灣學生到中國大陸求學、發展。」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臺生許晉銘對《辦法》讚不絕口。近日,《辦法》成為了在中國大陸就學臺生的熱點話題,不僅如此,也增強了許多還尚未登陸的翻譯社臺灣學子們的信心。

與之前的《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》相比,新《辦法》在一、二、三等獎之上增設特等獎,獎勵金額與國家獎學金相同,獲獎總名額從兩千人增至二千九百名,獎勵金額也大幅增加,其中博士生特等獎學金最高,為每生每學年三萬人民幣。

通過《辦法》,臺生們感受到中國大陸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。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臺生羅鼎鈞說,近年來,到中國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越翻譯社來越多。他們來自臺灣各階層,獎學金將給同學們生活上予以較大的補助,有利於臺生更專注於學習,爭取更優異成績。

「獎學金給我們很大的補助,但是成績優秀才能申請獎學金,這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學習。」就讀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二年級臺生彭琳表示,她今後要在學習中更加努力,爭取獲得這份榮耀。

在許晉銘看來,中國大陸為臺生提供的不僅僅是獎學金上的補助,中國大陸對臺生的幫助還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,這增強了臺青到中國大陸翻譯社求學的意願,也有許多臺生在畢業後選擇留在中國大陸就業、創業。

 

他們帶著鈔票和夢想去廈門

 

「一往無前虎山行,撥開雲霧見光明。」日前,在兩岸交流三十年臺灣大專院校社團幹部體驗營活動上,來自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楊智伃為大家唱起《虎山行》。此次活動中,來自世新大學、銘傳大學等十所臺灣院校的二十餘位社團幹部前往廈門、福州等地,走訪五翻譯社通客運碼頭、自貿園區、臺商企業、青年創業基地等,親身體驗和感受兩岸交流三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成果,尋求未來發展機會。

據悉,去年是兩岸打破隔絕狀態、開啟翻譯社交流交往三十周年。活動主辦方、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董事、副總經理陳國軍表示,期盼通過此次文化交流活動,彙集兩岸民間力量,搭建兩岸交流平台,讓更多臺灣青年朋友瞭解中國大陸發展情況,共用發展機遇,進而認同兩岸一家親、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。

 

青年成兩岸交流生力軍

 

據統計,三十年來,兩岸往來人次累計達一.二三億人次,近百萬臺灣人在中國大陸工作、學習和生活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寶蓉表示,三十年前,兩岸開放探親,打破長期隔絕的狀態。三十載光陰,從最初的有限開放到現在翻譯社,兩岸往來已成為尋常事。她說:「如今,兩岸交流領域不斷拓展,形式不斷創新,內容日益豐富,這也深深吸引了臺灣年輕人的目光。今天,青年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生力軍,這也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」。

 

臺灣大學生計畫在廈創業

 

來自政治大學的林大為表示,他從小便聽爺爺講回故鄉的故事。「我的爺爺七歲的時候到了臺灣,一直到兩岸開放交流之後才有機會回到家鄉。」林大翻譯社為說,自此以後,只要有機會,爺爺就會回老家看看。讓林大為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次,爺爺回中國大陸時帶去一臺彩色電視機,「那時候全村只有那一台彩色電視機,大家都覺很新奇,而這三十年來,翻譯社中國大陸發展十分迅速,兩岸交流開放成果豐碩,我們是享受這些果實的年輕人」。

林大為表示,自己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希望能到中國大陸看看,他自己還有一個創業夢。他打趣的說,自己是帶著鈔票和夢想到廈門的。「我去過中國大陸不少城市,選擇在廈門創業,是因為這裡有種熟悉的感覺,而且往來臺灣方便。」林大為翻譯社透露,目前他帶著團隊正在廈門走公司註冊的程式,接下來即將有業務要開展。「廈門對於臺青創業有不少扶持的政策,如租金減免、創業專案補貼等,對於初期創業團隊來說很有幫助,我有信心能在中國大翻譯社陸開創一片天地」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翻譯社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